防疫戰,一篇教你看透人體如何健全防禦指標 !

引言

70%免疫細胞分佈於我們的腸道,故腸道有「免疫器官」之稱,但免疫細胞的能量產出不會自然提升,必須靠我們每日的均衡飲食習慣、正常生活作息、適當運動量、攝取足量的水分與膳食纖維等,讓腸道保持健康狀態,才能發揮最佳效益!

 

腸道的防護力如何運作?

首先談談腸粘膜。在人體腸道表皮有一層腸黏膜(Intestinal mucosa),這層腸粘膜是由許多緊密相連的上皮細胞所組成,此腸粘膜會保護著周遭的免疫細胞。
健康腸道的腸黏膜是無縫,可以有效地吸收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防止有害物質入侵。腸黏膜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化學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

1. 物理屏障:
完整的腸黏膜上皮及其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組成自然的物理屏障,可有效阻止病源菌等入侵體內。

2. 化學屏障
胃腸道所分泌的大量消化液及膽汁等除幫助消化外,亦可分解有害物質,此為化學屏障。

3. 免疫屏障
由腸黏膜淋巴細胞和黏膜固有層內之免疫系統構成之腸相關淋巴組織(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 ,形成具有分辨“病原菌或食物“能力的腸道免疫屏障。

4. 生物屏障
腸道內棲息著1,000種以上的微生物,菌數高達100兆個以上,總重超過1公斤,可分成有益菌、中性菌及有害菌,這些菌群彼此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而形成動態平衡,這是生物屏障。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腸道黏膜?

保護腸粘膜屏障的工作主要由腸道益菌所擔任。依研究顯示,腸道菌群有四個主要功能,包括:

    1. 酵解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異戊酸等)、合成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K等。
    2. 誘導腸道上皮細胞分化增殖,抑制凋亡。
    3. 參與腸黏膜免疫系統功能的維持與促進。
    4. 阻止病原菌的定植與生長。

 

腸道黏膜屏障損傷會有什麼生理症狀?

當腸道菌叢失去平衡,會讓上皮細胞間隙變大,導致腸道黏膜屏障的損傷;壞菌會侵蝕此表皮黏膜而造成破洞,致使腸道內的廢物、毒素等大分子物質由此進入,並透過血液循環散佈到全身,進而可能造成全身免疫防禦的壓力,導致免疫系統、荷爾蒙紊亂及炎症失衡,參閱下圖。

若是人體長期處於腸道失衡狀態,會導致腹脹、腹瀉、疼痛或便秘等功能性腸紊亂,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其他症狀,如胃食道逆流、腸躁症、腸癌等,或是出現氣喘、過敏、疲勞、抑鬱、注意力不集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

💡想快速判斷出你的腸道健不健康嗎?【延伸閱讀按這邊】

 

要如何生產強壯有力的免疫部隊?

人體很奧妙,為了健康而自備一隻免疫部隊來應戰敵人,如巨噬細胞(Macrophage)、T細胞(T cell)、NK細胞(Nature Kill cell)、B細胞(Bursa oriented cells)、DC細胞(Dendritic cell)等大量免疫細胞並集結於腸道黏膜,且人體有70%以上免疫球蛋白A(一種重要的免疫分子)亦是由腸道負責製造。

面對兇殘敵人,若僅依靠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依賴腸道內1,500億以上的腸道益菌作為免疫防線的第一線,它們與有害菌短兵相接,有直接赤膊上陣的有益菌,有通過分泌抗菌肽的有益菌,有分泌有機酸的有益菌,它們組成了強大的「益菌兵團」對抗有害細菌或病毒。

要擁有堅強的防禦第一線絕對要提供充足的糧草(#膳食纖維),讓這協助提升防護力的益菌兵團得以充滿活力,發揮最強的免疫力,幫助維持身心健康。
-
參考資料:

1. 顏聰榮,益生菌與腸道吸附及生理功能,大同大學生物工程系。
2. 邢肖偉等,腸道菌群影響黏膜屏障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進展。中國微生態學雜誌,2018,6:725-729。

 

結論

近代的病毒突變程度愈來愈強大,出現許多古今都未曾出現的情況。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這樣的情況在未來愈頻繁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防護的概念。防護顧名思義是預防與保護,預防是從資訊了解、蒐集、建立開始,保護則從外到內都需確保執行到位。

疫情不斷延燒,保護自己及朋友家人,除了徹底隔離最直接傳染的外在接觸途徑減少風險,雙向的也可從內檢視自身免疫的照護來提升身體防護力!想做好提升免疫力現在就從腸道保健開始!!!!
70%免疫力來自腸道,日常生活中需要多關注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態,透過調整生活作息、改變飲食習慣,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就能有效改善腸道症狀。腸道好,身心自然就健康!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